十多年前,《爸爸去哪儿》把“星二代”这个词推到大众面前。那会儿的小Kimi,长发飘飘、喝牛奶的画面堪称综艺史上的“可爱模板”,直到今天,林志颖和小Kimi这对父子档,仍然是很多人记忆里的温暖缩影。光阴不饶人,那个奶声奶气的小男孩已经16岁,从娃变成少年,成长本身就值得温柔对待。
林志颖一直有一套“保护性”策略:尽量少露脸、少强曝光。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背影、侧脸或经过马赛克的小窗花,虽不完整,但轮廓和气质已经足够让人记住——高挑纤细,继承了妈妈陈若仪的身材优势,也替爸爸当年的“偏矮”补了个高度。最近他过16岁生日,社交平台上放出的机场推行李背影照,立马引发网友感慨:“长开了、像个大男孩了”“身高看着超过180cm了”。这些“看得见的成长碎片”,既让粉丝欣慰,也勾起不少好奇心。
名人父母对孩子的处理路径往往是两极化:一种把孩子推上台,迅速放大流量;另一种像林志颖这样,把镁光灯和孩子隔离开。前者能带来曝光和商业机会,但也可能压缩孩子的成长空间;后者给孩子更多自我探索的余地,却可能错过一些资源。就Kimi而言,我们目前看到的更多是片段化的生活片段——节日合照、演唱会侧脸、机场背影,留白反而成了一种保护,也给想象留了空间。
讨论里有不少有趣评论:有人说他“眉眼像小旋风”,有人觉得有“易烊千玺的端正气质”,还有人打趣“基因真的会传”。这些声音大多带着善意,更多是夸赞和祝福,而不是猎奇。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怀着热情看别人家的成长,同时也应有分寸:别把孩子当消费品。
我更关心一个问题:家长如何在资源和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林志颖的做法提供了一个思路——以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为先。无论Kimi未来是进娱乐圈还是走别的路线,从小被尊重、被安全感包围,这种内在的自我认知,远比一时的流量更有价值。当一个人在外界定义他之前,先学会定义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起跑线优势。
▶ 给媒体和公众的温柔建议
报道可以有趣、可以及时,但别过度消费未成年的隐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放大镜式的窥视,会让这些正在成长的脸庞更有呼吸空间。
你喜欢现在的Kimi吗?是为他继承了好基因而惊喜,还是更期待他未来能有自主选择的道路?在评论区告诉我——你是追星队,还是更愿意做温柔的旁观者?
官方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