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媒体的浪潮席卷整个移动互联网,百度、腾讯、阿里三大巨头,纷纷携海量资源入场,但最终全都折戟沉沙。百度、阿里几乎彻底退出赛道,唯有腾讯凭借微信生态勉强留存。
但鲜为人知的是,腾讯曾以最激进的姿态冲击自媒体战场,喊出"100亿补贴创作者"的豪言,最终却在两年内耗尽弹药,成为行业典型的失败案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盘一下,企鹅号究竟是如何溃败的。
算法赛道的豪赌:从跟风入场到百亿冲锋
2016年的自媒体江湖,今日头条凭借兴趣推荐算法异军突起,彻底打破了微信公众号 "粉丝为王" 的旧格局。
腾讯虽手握微信公众号这一王牌,但面对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新趋势,仍选择重兵押注,推出完全依赖算法推荐的企鹅号,直接对标今日头条。
作为早期入局者,我在2016年11月开通企鹅号时,平台收益机制尚算健康:每日发布一两篇内容,单日收益稳定在百元左右。彼时的企鹅号虽未显锋芒,但内容生态仍以散客创作者为主,优质内容尚能获得合理回报。
转折发生在2017年。当今日头条率先抛出 "10亿创作者补贴计划"后,腾讯立刻以 "100亿补贴"强势反击,金额足足是对手的 10 倍。
这场看似财大气粗的豪赌,却为后续的溃败埋下伏笔。腾讯只算清了"钱要多",却没想明白 "钱该怎么花"。
独家计划的异化:从优质初衷到批量造垃圾
为了把100亿花在刀刃上,企鹅号推出核心策略"独家计划"。企鹅号上线图文独家、视频独家两个功能,承诺独家内容收益翻倍,试图通过独家优质内容吸引用户沉淀。
初期,这两项功能的门槛极高,不仅需账号数据达标,还要经过专人审核才能开通。企鹅号的初衷,就是人为筛选出优质创作者,然后通过独家计划给予创作者现金补贴。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企鹅号团队被百亿预算冲昏头脑,很快就偏离既定的轨道。企鹅号团队背负着巨额预算的KPI压力,当他们发现散客创作者们难以快速消耗百亿资金时,他们就将目光转向了大型MCN机构。
对于这些MCN机构,他们不仅放宽权限,更允许MCN批量注册账号,甚至允许他们直接开外挂。
MCN 申请的账号自动开通独家功能,无需审核。团队的诉求简单粗暴:预算太多花不出去,你们赶紧扩大生产。
拿到特权的MCN机构迅速开启工业化生产模式:批量招募大学生、兼职人员,开设自媒体速成班,用模板化流程批量产稿。这些内容谈不上优质,却能勉强通过审核。
在这个过程中,比较致命的是,部分MCN机构因账号过多,将运营权下放给小机构或撸号团队,这些团队靠洗稿、抄袭、搬运为生,他们拿到高权重账号,并没有转变运营模式,提升内容质量,而是按原有方式直接开撸。
百亿补贴就这样流向了机械化生产的低质内容。腾讯本想靠"独家" 换取 "优质 + 稀缺" 的内容壁垒,最终却用真金白银买来了海量垃圾。
用户非但不会因这些内容留在平台,甚至因体验糟糕卸载APP,沉淀用户、沉淀作者的目标彻底落空。
腐败与失控:内部寻租让百亿成了唐僧肉
更严重的问题出在规则之外。当MCN批量拿号的模式成为主流,企鹅号的审核与权限体系逐渐失控,内部腐败趁虚而入。
一些撸号团队不再满足于从MCN手中分一杯羹,转而直接勾结企鹅号员工:通过关系拿独家账号、甚至与内部人员合伙开公司,批量注册账号套现补贴。
在一场自媒体交流会上,有人直言不讳:"靠关系拿到 100 个独家号,正招人开公司撸钱。" 这类灰色操作并非个例,百亿补贴成了人人觊觎的唐僧肉。
据我了解,企鹅号当时深度合作的MCN机构不足50家,按100亿总预算推算,每家机构平均可分得数亿补贴。
但这些资金并未转化为优质内容,反而催生出一条"注册账号 — 批量产稿 — 骗取补贴" 的黑色产业链。
当真正用心创作的散客作者因门槛过高被边缘化,平台生态彻底失去平衡。
优质号计划的再败:数据迷信下的恶性循环
100亿消耗殆尽后,企鹅号试图挽救颓势,推出 "优质号计划":取消独家标签,改为给优质账号贴标签、发补贴,希望资金能流向真正的创作者。想法虽好,执行却再次跑偏。
团队筛选优质账号时陷入"数据迷信":只看流量总量,不审内容质量。一个每月发 10 篇优质内容、总阅读1000万的账号,与一个每月发 1000 篇垃圾内容、总阅读同样 1000 万的账号,竟能获得同等补贴。
结果可想而知,撸号党靠"以量取胜" 继续薅羊毛,认真创作的作者却因产出量低被排除在外。
我曾眼睁睁看着自己精心打磨的内容颗粒无收,而抄袭洗稿的账号却顶着"优质标签" 领补贴,那种挫败感让许多同行选择离场。这场本想 "拨乱反正" 的计划,最终沦为又一轮资源错配,企鹅号的公信力彻底崩塌。
结语:流量迷信与战略迷失的代价
2020年,企鹅号实质上退出了自媒体主战场的竞争。这场耗时三年、耗资百亿的战役,最终只证明了一个道理: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核心是内容质量,而非资金规模或流量数据。
企鹅号的失败,本质是战略迷失:既想用算法对标今日头条,又放不下"用钱砸出生态" 的巨头思维;既渴望优质内容,又因KPI压力向效率妥协,最终在批量生产与内部寻租中葬送了初心。
这场溃败也为整个自媒体行业敲响了警钟,内容行业从来不是钱多人傻的游戏,忽视内容本质的流量狂欢,终将在潮水退去后走向失败。
官方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