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吾庐记
清 魏禧
朗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
图片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图片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图片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 释
①季子礼:魏礼,字和公,号季子。
②极:远至。琼海:琼州,今海南岛。
③勺庭:作者翠微山堂号。左肩:犹'左首'。
④宫之:围绕。《礼记·丧大记》:'吾为庐宫之。'郑玄注:'宫,谓围障之也。'
⑤参(cēn)错:参
⑥周:至,遍及。
⑦视勺庭为胜:比勺庭更好。视,比较。《吕氏春秋·仲秋》:'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
⑧高下其径:随地势高下为路。
⑨辛夷:木名,亦称木兰,开紫红花。华,通'花'。
⑩荫:遮蔽。
⑪槛:栏干。
⑫垩(è饿)以蜃灰:涂刷蛤壳粉。垩,涂刷。蜃,指大蛤。
⑬斗绝:非常陡峭。斗,通'陡'。
⑭其:揣度之词。少:稍。衰:减退,懈怠。
⑮怀安:留恋家室,图安逸。唐代欧阳詹《出门赋》:'惕怀安以败名,曾何可以少留。'
⑯瘴癞(laì赖):我国南方湿热,山林间蒸发之烟气,使人致病,故有此称。
⑰发屋:揭去屋顶。
⑱兵变:军队哗变,叛乱。再:多次。
⑲金铁:指兵器。
⑳尸交于衢:道路中尸体交错。衢,大道。
㉑沟渎(dú毒):犹'沟壑',山野溪谷。
㉒以闻:以之闻,即告知的意思。
㉓让:责备。
㉔'子之'句:谓与兄弟关系至亲。之,与。《左传·文公十一年》:'皇父之二子死焉。'杜预注:'皇父与谷甥及牛父皆死。'一身,犹'一体',喻关系密切。
㉕无死:未死。
㉖得行其志:做志愿要做的事。适:适意。
㉗闺门: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妇女所居之处。借指妇女、妻子。城上小门。“金闺门”的省称。泛指城门。
㉘选耎(ruǎn软):怯懦。选,通'巽',怯懦、柔弱。耎,同'软'。趑趄(zī jū):犹豫貌。
㉙盖井而观:盖住井口观天,喻眼光闭塞。
㉚腰舟而渡:腰间系着葫芦渡水。《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的话说:'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虑,犹结缀也。案,所谓腰舟。'后喻做事过于谨慎。《晋书·蔡谟传》:'性尤笃慎,每事必为过防,故时人云:'蔡公过浮航,脱带腰舟。''
㉛极:穷尽。
㉜揽风土之变:阅历各地风俗人情之变异。
㉝死乱如死病:死于变乱同病死一样,谓不畏死于变乱。
㉞衽(rèn任):指家中床席。《仪礼·士丧礼》:'衽如初。'郑玄注:'衽,寝卧之席也。'
㉟志士不忘在沟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赵岐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殁沟壑而不恨也。'此语是孟子就齐景公不按常规方法招虞人,虞人不至而将其杀之一事说的,后文又有'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之语,该文作者便径直作'孔子曰'了。
㊱何暇禁:何须禁止。
㊲眩怖:头晕并惊恐。
㊳阖(hé):闭门。
㊴易堂诸子:作者与魏祥、魏礼,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等人,在翠微峰建立学舍,讲学论文,号易堂。
㊵伯兄:大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赏 析
《吾庐记》是作者为其弟魏礼的“吾庐”写的居室记。记中既写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篇幅更多的则是在写其弟的为人,以及他对其弟的培养与希望。突出魏礼冒着险危去远游的性情,弘扬'志士不忘在沟壑'之精神。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
图片
这篇记文,先写吾庐周围的景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松声花影,已使读者如闻如见。折木为槛,刷以蚌灰,其实也是就地取材,草草成家,可是却已有两个人在议论:一个批评魏礼不该借债饰庐,一个揣测魏礼或许意志衰退。这两个人物可能是虚构的,甩他们的三言两语,引出作者自己要阐述的主旨,这就是'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图片
文章讲究起伏变化,反映当时的社会面也广,含意也发人深省。作者主张,只有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 者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图片
魏禧聪颖好学,才气过人,抱负远大,致力于科举考试,希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1644年甲申之变使他的科举幻想破灭,深痛国亡,于是弃科举,走上了治学之路。
明朝灭亡,隐居翠微峰。出游江浙一带,广泛结交隐逸之士。1678年(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因病推辞。有司催他上道,不得已至南昌,称病重,于是放归。
图片
魏禧喜好读史,尤其喜好《左传》及苏洵文章。其文'凌厉雄杰',为世所称道。
其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他长于策、论等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对其它文体的创作也都有所心得,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作品。 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
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 卷,《日录》3 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 卷,《兵迹》12卷。 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
图片
图文来源网络 如不妥请告知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官方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