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日报社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白云山校区第一会议室签署国际传播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秘书长曾庆锴、广东记者站站长李文芳,广外党委副书记、校长闫相斌,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彦辉出席签约仪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主持仪式,并与中国日报社秘书长曾庆锴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日报社是中央主要宣传文化单位之一,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作为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履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剩余80%闫相斌表示,中国日报社和广外合作签约,是双方携手推动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次创新实践。广外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以外语学科 “冲一流”为引领,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学科持续增强特色优势。
此次签约将显著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希望双方大力拓展共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的合作范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合作进入全方位、深层次、机制化的新阶段,共同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刘伟玲表示,中国日报社与广外深化国际传播合作,是双方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期待双方以签署合作协议为新的起点,结合报社的国际传播资源和广外在语言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和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新时代国际传播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智库建设、融媒体平台建设、文化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签约会上,双方聚焦建优建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从共建国际传播协作新平台、共育复合型人才新体系、共筑高端智库合作新高地、共创融媒体发展新标杆、共架文化交流互鉴新桥梁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深入的座谈交流。
将时间的指针轻轻拨回2024年的春节,广外学子曹咏仪独立撰写的文章在联合国网站发表,用文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春节的温度。这也是联合国网站首次刊出中国实习生的声音。
在中华文化火爆全球的当下,既懂文化根脉、又擅长国际传播的“破壁者”,成为急需人才。近年来,广外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号召,主动对接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需求,依托自身多语言优势、多学科资源和国际化特色,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
2021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获增列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22年设立了博士点,标志着该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广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也是广东省重点学科,相对应的硕士专业广外同样有开设。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增列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在广东招生中特设置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人才组,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类(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2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2个专业),是莘莘学子走进世界舞台的第一站。
专业组包含的专业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新闻学等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为广东省特色专业。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广外成功举办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融合了语言学、文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专业认知。
其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均可以直接应用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元、更前沿的学术信息。
此外,学校还建有33个国内实习实践基地,17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31个海外高校或机构交换生项目,7个孔子学院(课堂),以优质的海内外实践育人平台助力相关人才的培养。
首届东盟国家国际传播论坛在广外举办
中国文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未来,欢迎更多学子走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一流的培养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人类文明互鉴的全新篇章。
关注“广外招办”,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官网/官微、广外招办官微、广外中文官微、广外新传官微等
发布于:陕西省官方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