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电视屏幕热热闹闹,年夜饭的香气里,总少不了那熟悉的《难忘今宵》。年年如是,可有个名字,年年都被歌迷们念叨着,盼着能在这最大的舞台上见到他——刀郎。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飘遍大江南北到现在,他的歌迷都长大了,孩子都有了,可他登春晚这事,愣是成了个“未解之谜”。这背后,真不只是个“春晚不爱请他”这么简单。
记得那英当年公开说过刀郎的歌“不够艺术”?那话可真是砸在了刚冒头的刀郎心窝子上。艺术这个词儿,太玄乎了。啥叫艺术?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刀郎的歌迷珊珊一听这话就来劲:“什么叫不够艺术?他那些歌里的故事和情感,多少人听着听着就哭了?是真是假?你去他演唱会瞧瞧就知道了!”
珊珊说的是去年武汉那场演唱会。她就在现场,挤在人海里。她说那不是普通听歌,像是一场万人大合唱,唱的尽是人生的盐碱滩、戈壁的风和心底藏得最深的那点东西。声音冲上屋顶,眼泪掉在手臂上。“那感觉,没法形容,就是刀郎一开口,你就知道,他懂。”
展开剩余68%你说他没观众缘?没人听?可看看最近他搞的那场线上演唱会,乌泱泱四千万人盯着手机屏幕!手机都快挤爆了。这事听着都让人觉得魔幻。一个不上春晚的人,愣是用声音引来了半个网民的围观。春晚舞台装不下?嘿,这网络天地,倒成了他的主场。
春晚的紧箍咒:真唱不了?还是“太不一样”?
春晚那舞台,看着光鲜亮丽,背后讲究可多了。太欢腾的要,太主旋律的要,老少咸宜朗朗上口的更要。刀郎的歌呢?像《罗刹海市》,蒲松龄笔下的故事配上现代弦音,听着是好,可那些深埋的隐喻,爷奶辈可能真要在下面问:“这唱的是啥意思?” 得拿着“说明书”才能听明白的歌,在要求“一响就得懂”的春晚餐桌上,好像真有点不合盘。就像给你一盘分子料理,好吃是好吃,可放在家宴上,大家就惦记着那碗热腾腾的饺子。
再说这些年,舞台爱请谁?当然是那些年轻人能跟着蹦跳尖叫的。平台统计显示,爱听《罗刹海市》的,不少是35岁往上的老炮,带着岁月的风尘。可春晚眼里盯着的是那群18到30的年轻人。彩排时找00后志愿者试过,刀郎那些沧桑苍凉的旋律响起时,不少人手指头就开始不自觉地往手机上摸——熟悉的热点榜歌星唱响时那种集体尖叫大合唱的劲儿,这儿找不着。不是不火,是火在了不同的圈层里。
刀郎自己呢?他好像也不太在意外头这喧哗。
2018年,听说春晚邀请过,可人家没应。理由简单得让人有点心疼:“作品能被知道挺好,但人就不必被过度关注了。”转头就扎进西北的风沙里找灵感去了。工作人员联系团队,那边回得客气又干脆:“刀郎老师采风去了,演出暂时不考虑。” 这份骨子里的清冷劲儿,和春晚那种要你唱要你跳要你露脸互动热闹的做派,打根儿上就不是一路。他宁愿抱着琴,在苍茫里寻找能击中人心的那几个颤音。
不过啊,缺了春晚,真不代表缺了认可。就在今年初的北京台春晚上,小沈阳两口子扯着嗓子唱起了《西海情歌》和《爱是你我》。镜头扫过观众席,任贤齐都跟着哼起来,那叫一个投入。那一刻,刀郎的名字没在报幕单上,可整个演播厅里响起的,全是他的声音。人未至,声已加冕——他的旋律早已穿透舞台的光鲜,扎扎实实地种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长成了自己的林子。
腊月二十八那天,刀郎在社交平台上随手丢下四个字:“见天地,见众生。”没解释,却引来六百多万个赞。评论区炸了锅,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他把人生看得透,有人说他境界就是高。这届网友总结得到位:刀郎在第五层,很多人还在第一层打转儿呢。
《难忘今宵》又一年响起,总有人在问:刀郎咋还没上呢?细细品吧。有时候,一种声音正是因为不那么合群,没那么喜庆,反而显得珍贵;一个从未踏上的舞台,反而成了一种力量的背书——证明他确实选择了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那路上踩出的脚印,很深,很清晰。 大幕谢了又开,灯亮了又灭。那个带着西域风雪的歌声,在喧闹的庆典之外,自有它固执而深情的回响,年复一年。
发布于:湖南省官方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